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湿地全国重点实验室从蓝图到落地

2025-11-05 10:588650
       2025年1月,一个消息在中国生态科研界引起广泛关注——“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全国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这是我国湿地保护领域首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是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科研攻关、促进科研资源优化配置、增强科研资源共享、形成重大标志性成果的国家战略核心力量,标志着我国湿地科研体系建设迈入新的阶段。中国林科院副院长崔丽娟担任实验室主任,带领团队谋篇布局、统筹建设,完善科研体系与创新方向,推动实验室建设稳步推进。

厚积淀砥志创新

湿地,和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自然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和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然而,湿地科学在我国起步较晚。我国虽然拥有8.5亿亩湿地,却有近30%的重要湿地面临退化。长期以来,湿地修复受限于实用理论薄弱、干预失当等问题,导致修复成效有限,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

实验室各个团队在湿地科研领域深耕近40年,在各自专业方向上有着扎实的积淀。在持续的研究中,实验室团队聚焦于湿地近自然修复理论和系列关键技术的研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首先是理论创新的重大突破。崔丽娟带领团队首创了湿地近自然修复的“生态杠杆”理论,创新提出了破解湿地修复人工干预过度的新方向。“生态杠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精准建立修复支点,以最小的人工干预打破生态系统的退化趋势,驱动湿地自发向健康状态演变,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整体修复效果。这一理论植根于中国古老的生态智慧——《荀子·天论》与《中庸》中提出的“因天之时、就地之宜”,主张顺应自然节律、合理利用资源。

在辽河口的退化滩涂上,研究团队分别按恢复总面积的10%、30%和50%播撒盐地碱蓬的种子。一个生长周期后,奇迹出现了——植物-土壤反馈效应显著显现,贫瘠的光滩沉积物养分含量明显提升,借助种子的自然扩散,原有修复范围之外也出现了新的碱蓬斑块,水鸟的适宜生境显著增加。

从东北的三江平原到南方的红树林海岸,从青藏高原的高寒湿地到东部沿海的滩涂,团队成员的科研足迹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正是这种脚踏实地、深入一线的科研精神,支撑着实验室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突破性成果。

除了理论创新,实验室还建立了系统的技术体系,开辟了多要素协同的湿地近自然修复新途径,发明了生态单元构建、完整生物链修复以及水鸟生境营建等关键技术,标志着湿地修复从传统粗放型向科学精细化的根本性变革。在功能提升方面,创新了以氮污染去除为核心的湿地净化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突破了传统技术在低温、高盐等极端条件下难以应用的瓶颈。

跨院校汇聚力量

当前,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与系统性挑战,单一团队或单个项目已难以全面应对。通过整合多单位、多学科力量,形成协同创新合力,是提升科研效能的关键路径。目前的科研环境迫切需要“大协作、大集成”的科研组织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湿地生态学领域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呼声越来越高。

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论证,实验室最终联合了中国林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3个湿地研究领域的领军团队。这3家单位各有所长,形成了完美的互补格局。中国林科院在盐沼、红树林等滨海湿地生态修复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北京师范大学在湖沼湿地污染控制、水生态过程模拟等方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复旦大学聚焦湿地生物多样性、碳循环及外来入侵植物防治等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

这样的组建为共建单位提供了优势互补的机会,形成了“基础理论—技术研发—科技支撑”的全链条研究体系。实验室囊括了湿地领域一大批领军人才,包括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逐步形成了两个国家级湿地科学创新团队。

在实验室谋划和申请的关键阶段,团队成员反复打磨申报书。当实验室获批的消息传来时,团队成员万分激动、感慨万千。这不仅是对团队的认可,更是中国湿地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守高地谋篇布局

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布局,必须站位高远,不仅要统领全国科研资源,推动国家科技进步,更要融入全球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科技创新网络,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跨越。

在实验室筹建之初,核心团队走访了国内外多个知名湿地研究机构,与国际顶尖专家深入交流,全面梳理了国际湿地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当前,国际上对湿地保护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湿地退化机理、湿地生物多样性及功能修复等方面。相比之下,我国湿地修复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尽管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

经过多轮讨论、咨询和质询,实验室最终确定了清晰的战略布局:面向国家湿地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重大需求,聚焦全球变化下湿地关键生态过程及其响应机制、湿地环境演变与多功能维持机制、湿地近自然修复技术体系研发等重大科技问题,开展湿地生态水文过程与模拟、湿地固碳增汇与气候变化响应、湿地环境演变与多功能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栖息地修复4个重点任务攻关。

这4个研究方向环环相扣,构成了完整的科研体系。湿地生态水文过程与模拟为理解湿地功能提供基础支撑;湿地固碳增汇与气候变化响应回应国家“双碳”战略需求;湿地环境演变与多功能维持揭示湿地退化机理和功能维持机制;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栖息地修复则是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关键环节。

扬帆起航创辉煌

虽然湿地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不到一年时间,但已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2025年,实验室新增科研项目41项,总经费达4395.1万元;1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发表论文85篇,其中SCI论文74篇,在Nature子刊、Science Advances、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授权发明专利15项。这些成绩充分展现了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强大实力和集成优势。

见远者,方能谋长远之策;行深者,方能成不朽之功。成立时间虽短,这所实验室却凝聚了30年的研究积淀与代际坚守。它以创新为驱动,以科学修复的成效为注脚,正在一片片恢复生机的湿地上,书写中国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崭新篇章。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