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中国气象局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聚才引智共筑气象科研与人才培养高地

2025-10-10 13:579780
   近日,在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北雄安新区赛区暨雄安新区第六届“智绘未来”创新创业大赛中,中国气象局雄安大气边界层重点开放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联合推出的“低空气象保障服务平台”项目获优秀奖。这是实验室继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安全应急创新技术应用大赛获奖之后,本年度斩获的第三个奖项。

立足河北气象人才发展全局,省气象局以实验室为核心载体,深度融合优质科研资源与人才培养需求,建立起常态化、多层次的人才交流机制。2023年至今,已有52名来自省内各级气象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此交流学习、协同攻关。交流人员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24篇,获批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6项,取得实用新型专利4项、发明专利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3项,为河北省气象领域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有力支撑。3人在河北省气象行业天气预报技能竞赛中脱颖而出,17人参与“河北省创新创业大赛行业赛”“河北省场景创新大赛”等重要赛事并获奖。

实验室聘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军明担任特聘专家,结合科研人员专业特长、实验室核心研究方向及一线业务场景需求,为科研人员量身定制从选题立项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科研指导方案,确保科研工作精准对接业务、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室将雄安新区城市微气候观测数据实时接入雄安气象大脑,将多源气象产品融入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引进并本地化“睿思—雄安”精细化预报系统,形成稳定可用的实况预报“一张网”,具备新区100米、河北省域 500米分辨率的交互式精细化分析预报能力;将靶向发布关键技术研究成果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强降水、大风、暴雪等五类信息靶向发布;研发的白洋淀流域中小河流气象风险等级预报产品在多次气象服务保障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雄安新区工地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技术研究成果,开展工地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指导工地根据预警信号采取防范措施;构建农田、白洋淀湿地等多种下垫面地气系统二氧化碳通量观测数据集,开展城—淀气流微循环规律研究、白洋淀湖陆风特征研究,有效支撑雄安新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

对于长期扎根一线、经验丰富的资深业务人员,实验室是他们突破科研“天花板”的关键支撑。已拥有30年工龄的唐山市气象局王秀玲,长期坚守预报服务一线。在实验室交流期间,她以“空杯心态”跟着专家学新方法、随着团队练思路,研究成果被相关权威期刊收录刊发。

中年业务骨干是基层气象工作的“中坚力量”,实验室为他们搭建了能力跃升的“跳板”。在陈军明的针对性指导下,保定市气象局张会成功申报并获批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还完成发表了高水平论文1篇。

针对刚入职、缺乏科研经验的青年业务人员,实验室为他们搭建成长的快速通道。沧州市气象局戚慧兰作为科研“新兵”,团队为她制定了“从基础学起、从实践做起”的培养计划。在浓厚的创新氛围与专家耐心指导下,戚慧兰从“不敢想”到“主动做”,连续两年承担沧州市气象局科研课题。

雄安新区气象局这支年轻的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依托实验室的平台优势,他们深度参与大气边界层观测、雄安新区生态气象等重点研究项目,在专家指导下,快速掌握课题申报技巧与科研创新方法,实现“质的飞跃”——每个人都成功获批省部级科研课题,并作为骨干参与雄安新区气象局业务建设项目。此外,团队中1人获评中国气象局青年英才,1人获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人获雄安新区人才引进一卡通(简称“雄才卡”)论证,一批青年骨干正成长为雄安新区气象业务和科研领域的“生力军”。

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进一步加大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力度,逐步将实验室打造成河北气象科研创新的“策源地”和人才成长的“孵化器”,为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