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不断上演,这正是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缩影。前段时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4》正式发布,揭晓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总合同金额前30强榜单,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卓越表现首次跻身榜单,位列全国第21位,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跑出了“加速度”,跃居全国高校第一方阵。

破壁·机制革新: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学校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搭建高端转化平台等一系列举措,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实现质的飞跃。”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哈尔滨工程大学在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中实现新突破。
学校与哈电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携手,精心构建“产学研用”全链条合作体系。双方联合建设的研究中心与研究院,成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推出国内首条寒地电推绿色智能内河船“领航之星”等多项校企合作重要科技成果。
“领航之星”是全国首条入级中国船级社的绿色智能内河船,引领我省内河船舶绿色智能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预期实现我省内河船替代100余条,支撑龙江新能源船舶产业发展。实现智能航行和机舱智能化,中国船级社授予船舶绿色度最高等级的“国内内河绿色船舶-3”附加标志,让绿色成为龙江高质量发展更靓丽的底色。
学校瞄准产教融合培养,形成“双导师制”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需求牵引-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的校企协同创新模式,培养大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服务支撑制造强国建设。
筑基·平台赋能:打造产学研用“生态圈”
为实现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打通创新链产业链,突破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依托环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聚焦海洋工程、智能船舶、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优势领域,精心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高端平台,成立环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近两年累计推动数百项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今年的哈洽会上,哈船光科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系统就展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最新水声技术,这种光纤“说唱”黑科技,可以赋能智慧产业新场景。“这条光纤展开后可达数十公里,可通过对传感光纤施加外部声信号并通过系统解调后还原播放。”哈船光科研发部经理、哈尔滨工程大学副教授柴全介绍说,该系统具有噪声低的优势,可以实现50公里探测距离、1米空间分辨率的分布式测量,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长距离的分布式声振传感,在周界安防、水下声探测、管道泄漏监测、油井监测、结构健康监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此外,学校还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学科优势技术开展创新研发,与多家龙头企业深入合作,在粮食精深加工、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农业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并转化应用。积极组织10余支科研团队、百余名教师参与智能农机、智慧农业、黑土地保护等多领域项目研发,攻关技术难题40余项,加快培育龙江新质生产力,为黑龙江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贡献智慧力量。
聚力·多方护航:撬动“硬科技”市场价值
记者从学校了解到,通过优化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强化“硬科技”成果的市场化培育,学校联合龙江新产投、哈创投、哈城投等多家投资机构,深入挖掘,投早投小,让更多“硬科技”成为助力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
学校创新实施“做大做强一批”“就地转化一批”“挖掘储备一批”“师生共创一批”“引导回归一批”的“五个一批”专项行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量质齐升,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发挥校友企业作用,推进校企协同发展,精准培育科创板上市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黑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面盘活校内科技资源,持续挖掘可转化科技成果,促进科技成果“梯队式”转化,引导有发展前景的高技术企业回归龙江,助推龙江区域经济发展。搭建专业技术经理人团队,围绕特色学科,长效跟踪关键成果,2025年,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金额预计突破1亿元。
从实验室的算法迭代到生产线的机械轰鸣,从黑土地的智慧耕种到寒地船舶的破浪前行,哈尔滨工程大学以科技创新为笔,在龙江大地上描绘出一幅“实验室-生产线-产业链”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