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技术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近年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基本增长了1倍,2019年达到了133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了6%,预计2020年超过1500亿元。
尽管基础研究投入已明显提高,基础研究也取得长足进步,但仍存在提升空间。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发布会上坦言,我国当前关键核心技术还不能自主,基础研究、原创性研究还有比较薄弱的短板。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我国在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方面已取得哪些重要进展?下一步科技部在相关工作方面有何具体举措?
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科技部将根据中央的要求,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2021~2030)》,这个方案将对未来十年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作出系统的部署和安排,包括初步考虑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支持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的发展等。
基础研究投入大幅提高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叶玉江认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学科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原创成果。比如我国高质量的国际论文全球第二,并已持续几年了。
“12个学科的SCI论文被引次数也是全球第二,还有高被引科学家人数已经连续两年全球第二,我国在物质科学、量子科学、纳米科学、生命科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重大原创成果。”叶玉江说。
二是基础研究投入大幅提高。数据显示,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在2019年达到了133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首次突破了6%,预计2020年超过1500亿元。
三是支持基础研究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例如,《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新形势下加强基础研究若干重点举措》等多份文件得以出台,大力推动加强基础研究工作。
四是科研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叶玉江表示,我国现在有50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建设了13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在科研基础条件方面,加强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方面的建设,科研基础条件不断夯实。
优化学科布局研发布局
叶玉江表示,进入“十四五”,我国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要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勇攀科学高峰,中华民族要为科学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科学上的重大贡献。
叶玉江强调,要强化应用是基础研究的生命的理念。当前我们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还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因此在“十四五”期间,要下更大力气,要更加重视凝练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科学问题,要引导更多的科学家开展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来突破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难题。
叶玉江重点提到了基础研究要瞄准、聚焦科学问题。“加强基础研究,要鼓励科学家从真正的科学问题出发,形成原创课题,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叶玉江表示,这个方案将对未来十年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作出系统的部署和安排,初步考虑未来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支持新兴学科、冷门学科和薄弱学科的发展,特别是要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在前沿领域,要布局建设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叶玉江还表示,要制定实施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同时,要加快组建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打造体系化的战略科技力量。
他还指出,要改革完善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特别是要建立以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为核心的评价导向,支持广大科研人员勇闯创新“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