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好友 资讯首页 频道列表

7%的高校获得七成政府拨入科研经费,其他1647所怎么办

2018-11-29 10:2410820
 近日,由南方科技大学已停薪留职的副教授贺建奎操刀的"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消息引发了巨大争议。伴随着事件的发展,该项目所使用的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以及该项目的支持方逐步浮出水面。而就在事件爆发不久,被传为该项目经费或物资来源的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即发表辟谣声明否认了曾资助过任何相关项目。
"民族自信""科技品牌如何走出国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而科研实力,往往很大程度取决于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那么,中国的科研投入究竟如何呢?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以下简称"研发经费",英文简称"R&D")支出已超过1.76万亿元,经费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从投入强度*来看,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该数值达到2.13%,再创历史新高,而在2016年时,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2.11%)就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位居全球第12位,介于法国(2.25%)和第13位冰岛(2.10%)之间。
(*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指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是国际上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
除了规模、强度之外,中国研发经费增速更是保持世界领先。2013-2016年间中国研发经费年均增长11.1%,而同期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为2.7%、2.3%和0.6%。
高校研发经费:增长速度快,占比却不乐观
事实上,对于任何国家来说,政府、企业以及其他社会机构是研发经费的主要来源。那么,在我国科研经费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这些钱都用在了哪些地方呢?按照科研经费的执行主体划分,各国的研发经费主要流向各类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以及高等学校。
《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高校研发经费占全国研发总经费的7.2%,与之对应各类企业、政府属研究机构分别占比77.6%和13.8%。而在英国,法国和日本这一比例均超过20%,德国、美国则超过15%。由此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那么,造成这个现象原因究竟是什么?
与企业往往能够通过自身"造血"推动科研活动不同,对于各国高校而言研发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支持。从下图不难看出,在2015年,63.5%的政府科研经费流向了政府属研究机构,仅有21.1%流入高校,不到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的一半。由此可以推断造成中国高校研发费用占比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政府投入的不足。
当然,尽管高校研发经费占全国研发经费比例明显较低,事实上高校科技事业经费投入规模相比往年已经有了很大提升。2017年,高等学校经费支出1266亿元,增长18.1%,而同年,企业和政府属研究机构科研经费增长仅为12.5%和7.8%。
从数据来看,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高校科研经费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在2002-2009年间增长率几乎稳定在20%以上,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
中国政府对研发经费的投入虽大,但由于政府支撑不足实际分配到高校占比不足10%,中国近两千余所高等院校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经费?是否存在部分尖子院校往往更容易获取科研资源和活动条件,而另一部分群体则会因为失去资源而形成相应的"劣势累加"现象呢?而政府作为主要高校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究竟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七成政府拨入经费集中在不到一成的高校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特地从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发布的历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中收集、整理出2017年各类高等学校科技经费数据。从下图中不难看出,2017年政府总计拨给高校科研经费980.2亿,其中约69%即675.1亿流入了"211"及省部共建高等学校。
如果考虑到高校的数量,2017年,科研经费部分共有1760所高校纳入统计,其中"211"及省部共建高等学校113所,占全国高校数量约6.4%,也就是说,全国政府拨给高校科研事业费的69%集中在了全国不到7%的高校。
从各个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来看,高校之间的不平衡则更加突出。2017获得政府资金拨入最多的0.5%的高校(一共10所)共计获得政府资金253.7亿,占去了当年政府投入的高校研发经费的26%。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了更加让人吃惊的数据,在报告提供的所有高校中获得政府拨入科研经费最多的5%的高校占有了政府拨给高校总科研经费的71.9%,10%的高校占据了经费总数的85.3%,而20%的高校占有的全部经费的95.5%,也就是说剩余的1400多所高校仅仅获得了不到5%的政府科研经费,即49亿人民币。
而这一现象不仅仅发生在2017年一年,根据《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我们找出了2008年-2017年,连续十年出现在"政府划拨科研经费排名前50高校"中的高校。根据统计,10年一直在榜的高校共计39所,几乎全部都是"211"院校。
一般来说,科研系统主要是按照科学家的能力高低和其对科学的贡献大小来分配资源和奖励回报,"211"及省部共建高等学校与其他高校在功能导向、培养宗旨、生源差异等因素造成经费差异。但即便如此,中国高校科研之间的经费差异之大以及其带来的消极后果仍不能忽视。
而随着科研经费在分配时的不均衡性受到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科研"人才"的争夺也慢慢浮出水面。"一些科研项目多的院校'拿钱买人',造成我校人才大量流失,逐渐被边缘化。"东北某大学一位处长前段时间对媒体抱怨道。
那么,科研人才在科研经费获取中的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请继续关注谷雨数据(ID:guyudata)的后续分析。
参考文献:
《大学科研经费"马太效应"的辩证试解》
《科研经费均衡度度量偏差的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研究报告》
反对 0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